隨著手機媒體、網絡電視臺等新興行業(yè)的迅速發(fā)展,新媒體人才的需求呈現井噴狀態(tài)。
雖然學術界對于新媒體的概念還存在不同意見,但新媒體人才的缺乏已成為不爭的事實,手機媒體、網絡電視臺等新興行業(yè)的迅速發(fā)展,讓相關人才的需求呈現井噴狀態(tài)。
■ 名詞解釋
新媒體
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(tài),如數字雜志、數字報紙、數字廣播、手機短信、移動電視、網絡、桌面視窗、數字電視、數字電影、觸摸媒體等。相對于報刊、戶外、廣播、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,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“第五媒體”。
?。〒俣劝倏疲?br />
新媒體人才缺口60萬
曾有業(yè)內專家預測,未來3到5年內,中國新媒體人才和媒體融合人才的缺口在60萬到80萬人之多。
職酷網職業(yè)規(guī)劃發(fā)展專家Vicky說,中國年輕一代對互聯網依賴越來越大,正是這種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應用,讓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這兩類新媒體能夠有非常大的發(fā)展空間。隨著人們對新媒體的消費越來越多,新媒體市場將從資源擴張變成價值擴大,給用戶帶來更有價值的內容,而同時,又會有更多的消費者將錢花在新媒體上面。因此,整體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是非常有前景的。也正是因為這種前景,有很多不同規(guī)模和實力的企業(yè)進入該行業(yè),人才的緊缺也由之而生。
有數據統計顯示,中國電視、互聯網、手機用戶、網民數量已是全球第一,而新媒體上市公司是傳統媒體的2-3倍,2010年我國新媒體的發(fā)展呈現出新一輪的整體上升勢頭。據職酷網后臺統計數據顯示,今年6月,全國互聯網、計算機類人才新增職位需求為339154個,其中互聯網/移動互聯網類職位排名前三的是銷售類、設計美工類,編輯類,手機軟件開發(fā)及應用類人才的需求也很大。
據智聯招聘高級職業(yè)顧問郝健分析,目前手機媒體人才需求所占比重還不是很大,但增長很快,其中技術開發(fā)類和市場推廣類的人才需求量較大。另外,也有很多傳統媒體從業(yè)人員向新媒體行業(yè)發(fā)展。
要有復合型媒體素質
以移動互聯網平臺服務及支撐為主要業(yè)務的深圳市融創(chuàng)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建奇回憶說,公司2007年1月成立時,招人非常困難。“新媒體是建立在新技術基礎之上的,我們當時缺少的主要是技術人才,包括信號處理、計算機處理等人才,而運營類員工需要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。其實,到目前為止,這三類人才也很緊缺。”
“目前,我們對新媒體人才的要求主要有三方面。”趙建奇說,“除了有網絡傳輸等專業(yè)技術外,我們希望招收的人才能有創(chuàng)新意識,因為新媒體是一個全新的東西,可參照的東西很少,我們需要新媒體人才有創(chuàng)新的勇氣,能夠捕捉用戶的心態(tài),引導用戶的潛在需求;此外,我們希望招收復合型人才,他既要懂技術,又能把握市場的動態(tài),了解用戶的心態(tài)。”
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張楨寧建議,一個優(yōu)秀的新媒體人才首先要培養(yǎng)強烈的服務意識,強化“受眾本位”的傳播理念。其次要培養(yǎng)高超的編輯能力,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進行有效甄別、選擇和組織,為受眾提供最優(yōu)質的信息資訊。此外,還要訓練對新媒體的操作技能,如3G技術,對其不僅要了解,還要會操作。
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新傳媒系主任楊溟也認為,在媒體融合的環(huán)境下,新媒體人才要具有復合型的媒體能力和素養(yǎng),只有傳統的采寫、編評技能是不夠的,還要有設計、整合營銷、全媒體報道等能力。“現在分析能力往往還不被提及,但我認為以后它會受到重視。將來現場采訪已經不夠了,用新媒體工具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,包括數據庫的使用將會變得很重要。”